English

从五次全教会看共和国教育发展进程

1999-10-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和文 我有话说

50年来,党和政府为了积极改革和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多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全教会),其中有五次全教会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反映了共和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的重大转变和进步。

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会议取得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成果,会议重申新中国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性质、任务,强调使工农劳动大众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得到解放,更要在文化教育上也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会议强调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教育必须为国家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根本转变。此后,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建设的伟大实践。

1958年4月15日至24日和6月10日至28日,中共中央分两阶段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建国以来教育工作,讨论教育方针,研究制定教育发展目标和教育事业改革措施。会议讨论的结论,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和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中。这次全教会和《指示》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1)明确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和教育目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为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提出了教育工作的任务。(3)制定了教育事业改革的措施。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在这历史转折关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凡的胆略和气魄,自告奋勇,亲自抓教育。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两个估计”的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批判,正确地评价了建国后17年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就,为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985年5月15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人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并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情况,研究贯彻执行的步骤和措施。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出席了闭幕式,并做了题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扎扎实实抓它几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这次全教会的重要历史贡献是: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下简称“三个面向”)为指针,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994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笫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强调,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他告诫全党,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全面部署和动员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研究和解决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现90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有力推动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的起点。从此,我国教育事业加快改革步伐,进入迅速发展的新阶段。经过5年努力,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改革以往那种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旧体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教育新体制。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在会议闭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朱基发表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及新形势下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地位,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要求。他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这次全教会在科学总结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赋予素质教育以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教育方向和任务有所改变,更不是否定考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上述五次全教会反映了建国50年来,我国教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的重大转变和进步。前两次转变是教育性质的根本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又从新民主主义的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教育变革,是共和国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后三次转变是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重大转变和进步,即从教育为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政治服务逐步转变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从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旧体制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新体制,以及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每一次转变,都将教育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全社会对教育认识进一步深化,使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进而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使教育事业的发展跨上新的台阶,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新的面貌。

回首共和国教育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事业作为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新内容;同时又通过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科学文化水平和培养大批建设人才,特别是造就一代代创造型新人,对我国社会的整体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育不仅具有基础性和适应性,还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是共和国教育现代化的永恒主题。50年来,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有曲折和困难,又有成就和经验。下个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带动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同时教育也必将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